file.id,file.ts,file.title,file.list_date,file.source,file.release_time,file.content 41,"2017-09-12 08:55:09",财经观察:中国将继续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作用——国际机构看好中国经济前景,2017-07-3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7-07-31 11:05","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9%,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多家国际机构随即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些机构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经济前景得到良好支撑,中国将继续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7%和6.4%。   这是IMF今年第三次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IMF指出,此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主要是考虑到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表现强劲,并且未来有望继续获得财政支持。   摩根大通和野村证券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由6.7%上调至6.8%。摩根大通认为,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放缓,加上金融去杠杆冲击,可能会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看,消费、服务业的稳定扩张和民间投资不断上行为中国经济前景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机构表示,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和金融风险的担忧较一年前大幅减弱,中国有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野村证券同时将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6.6%上调至6.8%,并维持第四季度6.6%的预期不变。野村证券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和出口下行压力等不确定性因素,经济可能逐步放缓,但不会失速。   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6.6%上调至6.8%。渣打银行表示,在中国经济增长月度分析数据中,7项前瞻性经济指标近期均取得不同程度改善,这意味着未来数月内中国经济出现突然放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一定挑战,但前景乐观,预计今年将成为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首次加速增长的年份。   花旗银行还将今年第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从此前的6.5%和6.4%上调至6.7%和6.6%。花旗银行表示,在高基数影响下,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略微放缓,但仍将保持强劲增长,达成增长目标“几无悬念”。   此外,亚洲开发银行也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6.5%上调至6.7%,并将明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由6.2%上调至6.4%。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说,国内消费和进出口增长使得中国增长前景有所改善。一方面,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公共支出不断扩大,支撑国内消费情况持续向好;另一方面,部分商品价格自2016年的低位温和反弹,叠加外需回暖,刺激了上半年进出口反弹。   原文链接: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7/content_5214190.htm" 42,"2017-09-12 08:55:16",国际机构纷纷上调我国经济增速预期彰显经济发展底气,2017-07-3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7-07-31 11:00","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记者 许晟、于佳欣)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基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认为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前景已经有良好支撑。   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即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7%和6.4%。这是IMF今年第三次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   还有不少国际机构调整了增速预期。摩根大通和野村证券把中国全年经济增速预期由6.7%上调至6.8%;亚开行将2017年和2018年的中国GDP增速分别由6.5%和6.2%上调至6.7%和6.4%;渣打银行将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6.6%上调至6.8%,并预计中国有望实现2010年以来首次加速增长。   还有,花旗银行将中国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从此前的6.5%和6.4%上调至6.7%和6.6%,2017年全年GDP增速预测值也从6.6%调高至6.8%;彭博对56位经济学家调查后也认为,中国经济三、四季度预期增长分别为6.7%和6.6%,比此前预估值分别提高0.1%。   国际组织和机构上调经济增速预期的举动,缘于我国二季度经济的超预期表现。亚开行在其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中解释上调增速预期时提到,二季度经济数据的超预期表现;野村证券称,二季度经济动能高于预期且6月份经济数据表现较好。   此外,国际机构和组织还对中国经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肯定了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认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公共支出不断扩大支撑国内消费情况持续向好;部分商品价格自2016年的低位温和反弹,叠加外需回暖,刺激了上半年进出口反弹。   摩根大通也有类似分析:虽然基建、房地产投资放缓,叠加金融去杠杆冲击,或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但整体看,消费、服务业的稳定扩张以及民间投资不断上行仍为今年中国经济积极前景提供了支撑。   国际机构普遍认为,消费、进出口、服务业的稳定扩张以及民间投资的企稳回升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支撑,宏观、中观的较好表现,促使其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   多项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运行在平稳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6%,创下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   但国际机构同时认为中国经济也存在不确定性。如,野村证券认为,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增速下降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地缘性因素扰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流动性和货币指标高位回落,将给出口带来下行压力。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认为,对风险的痴迷可能会使许多观察者忽视中国经济的机会,中国二季度GDP增长6.9%,消费者信心高企,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强劲等,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经济有风险,但更多的是机遇。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投资放缓并不会对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上半年中国进出口增速明显,为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年外贸实现正增长问题不大。可以期待,今年宏观经济增长前景将好于去年。   国际机构的数据分析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前景看好。渣打中国经济增长月度分析数据显示,7项前瞻性经济指标近期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改善,这意味着未来数月内中国经济出现突然放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花旗银行预计下半年经济略微放缓但仍能保持强劲增长,政府达成增长目标几无悬念。   不少企业也对未来的宏观形势表示乐观。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大通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近30%。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说,上半年商用车销量的强劲增长,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的印证,“我们始终对宏观经济发展有信心,相信下半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记者 许晟、于佳欣)   原文链接: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8/content_5214141.htm" 43,"2017-09-12 08:55:19",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17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2017-07-31,国家统计局,"2017-07-31 09:00","2017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景气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17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17年7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走势总体平稳   7月份,制造业PMI为51.4%,比上月向下小幅波动0.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1.0%—52.0%的运行区间,总体走势平稳。本月主要特点:一是供需持续扩张,但增速减缓。由于近期全国大范围持续晴热高温、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一些企业例行设备检修,制造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3.5%和52.8%,分别比上月回落0.9和0.3个百分点,但两者差值明显缩小,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二是进出口保持增长,但涨幅收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0.9%和51.1%,分别比上月回落1.1和0.1个百分点,均连续位于扩张区间,其中进口指数为今年次高点。三是企业继续加大采购力度,价格指数双双上升。本月采购量指数为52.7%,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为今年次高点。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7.9%和52.7%,分别比上月上升7.5和3.6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重回临界点之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双双攀升至高位景气区间,均为今年高点。四是市场预期持续向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9.1%,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为今年次高点,高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受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行业PMI连续3个月位于收缩区间,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此外,近四成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用工成本压力依然较大。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中、小型企业PMI为49.6%和48.9%,分别比上月回落0.9和1.2个百分点。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延续平稳扩张态势   7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虽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且持续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非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服务业运行总体平稳。商务活动指数为53.1%,虽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但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服务业延续了较快增长态势。从行业大类看,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实现快速增长。同时,与暑期旅游消费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和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均有所上涨,经营活动较为活跃。道路运输、房地产、居民服务及修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业务总量有所回落。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4%,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为年内次高点,企业对行业发展持续保持乐观。   建筑业景气度高位提升。随着重点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持续高位运行,今年以来建筑业企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本月商务活动指数为62.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为近年来高点。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为56.0%,高于上月0.6个百分点,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建筑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44,"2017-09-12 08:55:25",2017年7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2017-07-31,国家统计局,"2017-07-31 09:00","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7年7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虽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非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分行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但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服务业延续了较快增长态势。从行业大类看,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实现快速增长。道路运输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及修理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业务总量有所回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2.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企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新订单指数为51.1%,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保持在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略有放缓。分行业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6.0%,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1%,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涨。分行业看,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9%,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9.8%,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重返临界点之上,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分行业看,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回升1.8个百分点。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9.5%,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继续减少。分行业看,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6%,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4.2%,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与上月持平,连续3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分行业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5.3%,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 表1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16年7月 53.9 49.9 51.4 49.5 48.5 59.5 2016年8月 53.5 49.8 52.6 50.4 49.1 59.4 2016年9月 53.7 51.4 51.7 50.1 49.7 61.1 2016年10月 54.0 50.9 53.7 51.5 50.0 60.6 2016年11月 54.7 51.8 53.5 51.4 50.6 60.7 2016年12月 54.5 52.1 56.2 51.9 50.0 59.5 2017年1月 54.6 51.3 55.1 51.0 49.8 58.9 2017年2月 54.2 51.2 53.7 51.4 49.7 62.4 2017年3月 55.1 51.9 52.3 49.7 49.1 61.3 2017年4月 54.0 50.5 51.7 50.2 49.5 59.7 2017年5月 54.5 50.9 51.1 48.8 49.0 60.2 2017年6月 54.9 51.4 51.2 49.3 49.6 61.1 2017年7月 54.5 51.1 53.1 50.9 49.5 61.1 表2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6年7月 47.5 42.8 46.3 51.9 2016年8月 48.8 43.0 45.5 51.7 2016年9月 48.3 43.6 45.9 52.0 2016年10月 51.4 44.0 45.3 51.4 2016年11月 50.9 44.2 45.8 51.5 2016年12月 48.9 44.0 47.2 51.6 2017年1月 46.4 44.6 46.2 51.4 2017年2月 50.1 43.5 45.8 52.1 2017年3月 48.8 44.7 45.8 51.4 2017年4月 47.1 44.0 46.2 52.0 2017年5月 48.5 43.7 46.1 51.8 2017年6月 49.8 44.6 45.9 51.8 2017年7月 52.1 43.9 45.9 51.7   附注   1.指标解释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非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4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业务总量、新订单(业务需求)、出口、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非制造业PMI分类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45,"2017-09-12 08:55:25",2017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2017-07-31,国家统计局,"2017-07-31 09:00","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7年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比上月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制造业总体走势平稳。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中型企业PMI为49.6%,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小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生产增速有所减缓。   新订单指数为52.8%,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扩张略有放缓。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5%,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持续下降。   从业人员指数为49.2%,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降幅有所收窄。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加快。 表1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6年7月 49.9 52.1 50.4 47.3 48.2 50.5 2016年8月 50.4 52.6 51.3 47.6 48.4 50.6 2016年9月 50.4 52.8 50.9 47.4 48.6 49.9 2016年10月 51.2 53.3 52.8 48.1 48.8 50.2 2016年11月 51.7 53.9 53.2 48.4 49.2 49.7 2016年12月 51.4 53.3 53.2 48.0 48.9 50.0 2017年1月 51.3 53.1 52.8 48.0 49.2 49.8 2017年2月 51.6 53.7 53.0 48.6 49.7 50.5 2017年3月 51.8 54.2 53.3 48.3 50.0 50.3 2017年4月 51.2 53.8 52.3 48.3 49.2 50.5 2017年5月 51.2 53.4 52.3 48.5 49.4 50.2 2017年6月 51.7 54.4 53.1 48.6 49.0 49.9 2017年7月 51.4 53.5 52.8 48.5 49.2 50.1 表2 相关指标情况(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 订单 进口 采购量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 出厂 价格 产成品 库存 在手 订单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 2016年7月 49.0 49.3 50.5 54.6 50.0 46.8 45.5 55.8 2016年8月 49.7 49.5 52.6 57.2 52.0 46.6 45.0 56.4 2016年9月 50.1 50.4 51.9 57.5 51.5 46.4 45.2 57.3 2016年10月 49.2 49.9 52.4 62.6 55.5 46.9 45.8 58.2 2016年11月 50.3 50.6 52.9 68.3 58.3 45.9 46.7 59.0 2016年12月 50.1 50.3 52.1 69.6 58.8 44.4 46.2 58.2 2017年1月 50.3 50.7 52.6 64.5 54.7 45.0 46.3 58.5 2017年2月 50.8 51.2 51.4 64.2 56.3 47.6 46.0 60.0 2017年3月 51.0 50.5 53.4 59.3 53.2 47.3 46.1 58.3 2017年4月 50.6 50.2 51.9 51.8 48.7 48.2 45.0 56.6 2017年5月 50.7 50.0 51.5 49.5 47.6 46.6 45.4 56.8 2017年6月 52.0 51.2 52.5 50.4 49.1 46.3 47.2 58.7 2017年7月 50.9 51.1 52.7 57.9 52.7 46.1 46.3 59.1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其中出厂价格指数于2017年1月起发布。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2017年1月起改进了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的季节调整方法,并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46,"2017-09-12 08:55:29","建设长江经济带 引领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二",2017-07-28,国家统计局,"2017-07-28 15:57","建设长江经济带 引领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二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带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沿江11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生态引领发展、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长江经济带双向开放,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一、坚持绿色发展,大保护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五年,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的五年。坚持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环境保护持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2-2015年,长江流域水质呈现出总体改善的趋势。长江干流11个省市共160个监测断面的水质,Ⅰ~Ⅲ类比例从2012年的86.3%上升到2015年的89.4%,提升了3.1个百分点;而Ⅳ类及以下水的比例从13.8%下降至10.6%,尤其是劣Ⅴ类水质的比例从4.4%下降至3.1%。   森林面积显著增加。2012-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森林面积由2012年的7880万公顷上升到2015年的8466万公顷,累计增长7.4%。截至2015年,长江经济带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1.5%,超过全国19.9个百分点。   节能环保力度加大,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经过积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单位用水、用能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万元GDP用水量为85.9立方米/万元。万元GDP能耗为0.57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GDP能耗比2014年下降了6.2%,降幅超过全国0.6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绿色发展引领,新能源生产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发展新能源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2015年,长江经济带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量1006亿千瓦时,比2013年增长55.6%。2013-2015年期间,风力发电累计发电量为57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7.3%。   二、坚持砥砺前行,大战略成就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积极践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得到大发展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6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达33.3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9.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3.1%,较2012年提高2.2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地区以占全国约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2/5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支撑带。在经济总量稳步增加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地区差异逐渐缩小。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6470元,高于全国2490元。长江经济带中有5个省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2012年多2个。经济带人均GDP最高的省市与最低的省市的比值从2012年的4.3倍降至2016年的3.6倍。   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大。长江经济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2011年跨上2万亿台阶后,2012-2016年五年间连跨两个台阶,2014年超过3万亿元,达到32919亿元,2016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2699亿元,比2012年增长62.4%。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6.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1.2%。   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长江经济带内有5个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国(57.4%)。从高到低依次是上海市(87.9%)、江苏省(67.7%)、浙江省(67.0%)、重庆市(62.6%)和湖北省(58.1%)。从城镇化发展阶段看,上海已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江苏、浙江和重庆城镇化率超过60%,湖北、江西、湖南、安徽超过50%,四川、云南和贵州超过40%。   三、坚持产业升级,新目标引领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高度重视优势产业,不断巩固传统产业发展基础的五年,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五年。   农业产业基础稳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推进。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核心区。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1.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7.5%,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4.6%,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2.6%,油菜籽、芝麻、蚕丝、麻类、茶叶、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在全国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长江流域农田水利化、农村电气化程度普遍提高,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农业机械化、农村园林化开始凸显。   工业供给逐步改善,工业结构向高端演进。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长江经济带内产业不仅总量大,而且集聚度高,内部配套相对完善。流域内逾2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40%。特别是纺织、家电、电子、电力、化工、汽车、船舶、建材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集群优势明显。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正在形成。2016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9.1%,比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贡献稳步提升。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稳步升级。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为8.10:42.88:49.02,实现了“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转变。   服务业主体地位正在形成。2016年,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3194亿元,比2012年增加64574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较2012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在传统行业稳步增长的同时,金融、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四、坚持互联互通,大走廊架起新通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突出成就的五年,是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战略、长江经济大走廊互联互通建设大发展的五年。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投资建设成绩斐然。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把投资作为“驾辕之马”和“底盘”,加快投资建设步伐,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6年,长江经济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213亿元,年均增长16.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总量的比重也由2012年的40.5%提高到2016年的44.2%,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业投资稳步增长,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12-2015年,累计增加8539亿元,年均增长20.9%,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35.3%提高到2015年的39.9%。   铁路、水运、公路建设强力推进。2015年底,长江经济带铁路营运里程达34638公里,内河航道里程903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8124公里,比2012年分别增加6639公里、1336公里、12111公里。   邮电网络大发展,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末,长江经济带省份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2381亿元,是2012年邮电业务总量的2.03倍,年均增长26.7%。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量达11322万户,比2012年增加4256万户,年均增长1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占全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的43.6%。移动互联网用户不断壮大,移动互联网用户2015年底达到4.06亿人,占全国比重达到42.1%。   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攀上新台阶。长江经济带的大流通,也促进了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屡创新高,在2013-2016年4年中连续迈上四个新台阶,分别跨越了10万亿元、11万亿元、12万亿元和13万亿元大关。2016年消费品市场发展再创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965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达到42.1%。2013-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6%,快于全国平均速度0.6个百分点。   五、坚持开放创新,新格局孕育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全力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建设海陆双向对外开放新动力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新动力初步孕育形成的五年。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外向型经济逐步扩大。近年来,沿江各省市外向型经济格局逐步提升。2012-2016年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40.4%上升到2016年的42.5%。同时,2012-2016年期间,11个省市累计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45.6%和38.4%。外商投资企业由2012年的18.49万户上升到2015年的20.9万户,增长了13.0%。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自贸区发展日新月异。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质量效益也有明显提升。2012-2016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23919亿元上升到3102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38.6%上升到45.1%。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探索渐趋深入,以上海带动长江全流域发展、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的双向开放大格局初步形成。五大自贸区(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四川)贯穿整个长江经济带,涉及的五个省市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额占长江经济带的比重分别达到47.0%、42.0%和58.8%。   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竞争优势添加新动力。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长江经济带累计研发投入6250亿元,是2012年的1.43倍;长江经济带技术市场成交额290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9.5%,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投入带来高产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0076亿元,是2012年的1.45倍,年均增长9.7%。   六、坚持共享发展,新理念创造大和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大力强化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事业得到大发展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坚持民生优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   惠民生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长江经济带省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迈上新台阶。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水平的省市有3个,分别是上海(57692元)、江苏(40152元)、浙江(472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水平(12363元)的省市有4个,分别是上海(25520元)、江苏(17606元)、浙江(22866元),湖北(12725元)。   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2012-2015年,长江经济带累计新增就业人数3364万人,年均增长3.6%,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逐年攀升,接近七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的范围之内,11个省市中大部分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水平。   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五年来,长江经济带省市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保持在2%左右,总体保持平稳。   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社会事业获得大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较快。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普通高校、招生、在校生、毕业生人数,比2012年分别增加47所、23.1万人、94.9万人和25.9万人。卫生事业力量增强。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4万家,卫生计生人员总数439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11万张。文化事业更加繁荣。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拥有群艺馆、文化馆1397个,公共图书馆1217个,博物馆1693个,艺术团体5625个。   民生兜底不松懈,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2015年末,共有2246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661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比2012年分别增加902万人、4025万人。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带动下,沿江各省市加快改革创新,狠抓政治落实,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各地区在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财富占有等方面还存在差距,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梯度转移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正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布局、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江省市共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时代风帆,乘风破浪,筑梦远航,一定能够夺取长江生态大保护新胜利,不断开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局面!   (湖北省统计局)" 47,"2017-09-12 08:55:31","携手共建京津冀 协同发展立新姿——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一",2017-07-28,国家统计局,"2017-07-28 15:51","携手共建京津冀 协同发展立新姿——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这对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的增长极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五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同心协力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经济稳中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疏解对接有序推进,交通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升级三大重点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一、总体发展稳中向好,互补共进趋势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三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契机,积极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强化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74613亿元,是2012年的1.3倍(按现价计算),经济规模占全国的10%左右。其中,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899亿元,与2012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1%;天津为17885亿元,年均增长10.2%;河北为31828亿元,年均增长7.1%。   从地区财力看,2016年,京津冀三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656亿元,比2012年增加349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2.2%,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千亿元,达到5081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津冀两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2千亿元,分别为2724亿元和2851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1.4倍。   从发展水平看,2016年,北京、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为11.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2012年增长24%和31.3%。2013-2016年,北京、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5.5%和7.0%;河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3万元,比2012年增长28.2%,2013-2016年年均增长6.4%。   从城镇化水平看,2016年,京津冀城镇化率为63.9%,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城镇化率在2015年突破50%后进一步提高到53.3%,比2012年高6.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北京和天津均在80%以上,分别为86.5%和82.9%,比2012年分别提高0.3个和1.4个百分点。   功能定位日趋强化,错位发展成效显现。三地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符合功能定位的相关产业。北京稳步推进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3%,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万余件,与2012年相比,实现成倍增长。天津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业发展较快。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6.1%,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3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7%,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河北努力构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2016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63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3%;其中,快递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2016年完成9亿件,是2012年的7.2倍。   二、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对接协作进展顺利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天津、河北积极做好产业承接。   疏解转移稳步推进,人口调控效果显现。北京以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抓手,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在控制增量方面,2014年和2015年先后制定、修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禁限行业类别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的比例由32%提高到55%。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1.6万件。在疏解存量方面,累计关停退出一般性制造业1341家;拆并疏解商品交易市场228家,共调整疏解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伴随着功能疏解的推进,北京人口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增量和增速双下降。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7.5万人。常住人口增量由2012年的50.7万人降至2016年的2.4万人,增速由2012年的2.5%降至2016年的0.1%。2016年,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变化,常住人口为1247.5万人,比2015年末减少35.3万人,下降2.8%。   承接协作步伐加快,产业对接进展顺利。三地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加大相互投资力度,产业对接加快推进,集中力量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升级转移。2016年,北京企业对津冀投资为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3.4倍。截至2016年年底,中关村的企业到津冀建立分支机构5849家。2014年以来,京冀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达到4871个,累计到位资金5229亿元,占天津市引进内资的42.9%。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涉及资金3825亿元。   三、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京津冀三地根据各自区域特点、自身优势和功能定位,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同时,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三次产业构成由2012年的6.1:43:50.9调整为2016年的5.2:37.3:57.5。在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的同时,三地积极发展各自优势产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北京产业高端化特征明显。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一半,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服务行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16年三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6.3%,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4%。工业中,汽车、电子、医药等重点行业发挥支柱带动作用,三个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接近1/3提高到超过4成。天津优势产业[1]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1.0%,其中,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三个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6.5%。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2016年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和27.9%,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的1/4,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河北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6.0%,成为工业第一支柱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4%,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信息服务等六大新兴服务行业[2]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7.6%,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京津冀三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从全社会投入看,2016年,三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合计超过240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5%;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3%,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随着科技研发投入力量的加大,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三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5.1万件和17.2万件,均占全国的10.7%,分别比2012年提高2.5和3.3个百分点。   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京津冀三地树立和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主动协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进展。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能源利用更加高效。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工作。2015年,京津冀三地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34吨、0.5吨和0.96吨标准煤,与2012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下降15.3%、16.7%和21%。其中,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12年下降33.2%、37.9%和24.5%。   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原煤等传统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稳步提高。2015年,京津冀煤品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为13.7%、50.4%和88.6%,比2012年分别下降11.5、10.3和2.3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分别为29%、10.3%和3.3%,比2012年分别提高11.9、4.4和1.7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地签署了一系列协作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联防联控,不断加大联合执法督导和治理力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2014年以来共造林1754万亩。北京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2016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9.3%,森林覆盖率达到42.3%,分别比2012年提高3.8和3.7个百分点。天津2014-2016年三年来累计造林249万亩,2016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7%,比2012年高0.8个百分点。河北三年来累计完成造林523万亩,其中环京津造林100万亩;2016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2%,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3.0%。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3微克/立方米、69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18.4%、28.1%和35.8%。   五、交通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取得实效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三地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升级转移,加紧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市场格局。   交通建设紧锣密鼓,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共进,加大交通领域投资,2012-2016年累计完成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年均增长6%。重点工程有序高效推进。新机场、京台高速、京沈高铁等重点工程有序高效推进。京昆高速、京津城际延长线、津保城际铁路、张唐铁路建成通车。   互联互通取得进展,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2016年,三地公路里程合计达到22.7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22.9公里,增加1628.4公里。天津、河北市民可持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在北京乘坐公交地铁,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2016年,京津保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   六、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公共服务差距缩小   京津冀三地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方面努力促进居民增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缩小三地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保障力度加大。2016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530元、34074元和19725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7275元、37110元和28249元,与2012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6.6%、6.6%和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310元、20076元和11919元,与2012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7.2%、8%和8%。三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2016年,京津常住人口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459万人和6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20.9%和30.3%;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518万人和536万人,增加18.6%和11.8%;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118万人和303万人,增加11%和12.6%。2015年,北京“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并轨;河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65%和75%。   教育医疗加强合作,协同共进效果初显。三地先后签署、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等各类教育合作协议21项,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三地高校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等多个高等教育联盟,合作学校建设、合作办学等成效显著。   北京与河北开展了北京-燕达等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2016年,三地共有132家三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所试行27项临床检验结果的互认。京津冀三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之比由2012年的2.7:1.5:1(以河北为1)调整为2016年的1.95:1.02:1。2016年上半年,北京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中,河北患者的比例由2013年的9.1%下降至7.5%,更多患者选择本地就医。   总的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转型调整效果初显,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地区发展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2017年是实现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关键之年,三地将继续同心同向同力,将协同发展不断推向纵深,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1]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机械设备、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资源循环及环保等。  [2]六大新兴服务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物业管理和中介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北京市统计局 天津市统计局 河北省统计局)" 48,"2017-09-12 08:55:32",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7%,2017-07-28,国家统计局,"2017-07-28 10:22","  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4万家企业调查,2017年上半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提高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6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3397亿元、增长32.7%,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640亿元、增长16.8%,文化艺术服务业169亿元、增长14.7%,文化用品的生产16626亿元、增长13.2%,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分别为8503亿元、4593亿元,均增长10.5%。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占全国74.9%,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7039亿元、3494亿元和484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0%、8.0%和1.1%。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6.3%,高于东部地区11.6%的增速,中部地区增长11.1%,而东北地区下降2.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个百分点。 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   绝对额 (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 总计 43874 11.7      新闻出版发行服务 1521 5.9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762 0.3  文化艺术服务 169 14.7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3397 32.7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 5171 6.3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640 16.8  工艺美术品的生产 8503 10.5  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 4593 10.5  文化用品的生产 16626 13.2  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2492 2.2    东部地区 32857 11.6  中部地区 7039 11.1  西部地区 3494 16.3  东北地区 484 -2.5 注:1.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解释   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规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专用设备的生产等。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为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所规定行业范围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或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其中文化和娱乐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   3、调查方法   每季度进行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认定,根据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全面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汇总。2017年6月末认定的调查企业为5.4万家,与3月末有所不同。   4、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index_1.html。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49,"2017-09-12 08:55:35","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2017-07-27,国家统计局,"2017-07-27 15:02","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政策和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均等化程度稳步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斐然,为稳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主导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彰显时代性和实践性,深化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推出了一批优秀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力传承和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法制、诚信等主题教育,持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和专项行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观意识。目前,凝结着全社会广泛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逐步深入人心,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逐步健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努力推进文化创新,极大促进了文化改革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建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这些新的成就既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了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2016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97个,比2012年增加621个,增长1.4%;公共图书馆3153个,比2012年增加77个,增长2.5%;博物馆4109个,比2012年增加1040个,增长33.9%;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18个,比2012年增加613个,增长22.7%。   广播电视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底,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比2012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9%,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达2.3亿户,比2012年增加1321万户,增长6.1%。其中,数字电视实际用户2.0亿户,比2012年增加5854万户,增长40.9%,年平均增速9.0%,远高于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5%的增速;数字电视实际用户占有线电视实际用户的比重已达88.3%,比2012年提高21.8个百分点。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国图书总印数90.4亿册(张)、电子出版物出版数量28839万张,分别比2012年增长14.0%和9.5%。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2年提升3.6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2年增加1.12本。   (二)公共文化投入加大,各地区均实现较快增长。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十八大以来,各地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持续增加,中部地区增幅居于首位。   2016年,我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17亿元,比2012年增长40.6%;其中:东部地区1273亿元,增长46.0%;中部地区576亿元,增长58.7%,西部地区857亿元,增长28.8%;东北地区210亿元,增长20.8%。   (三)文化投资逐渐向中西部倾斜,地区分布更趋合理。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倾斜,区域投资差距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占比提高较快,2016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达25.1%,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9.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四)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尤其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差距逐步缩小。   分城乡看,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3年增长34.2%,年均增速10.3%,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5%,比2013年5.1%的水平提高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2元,比2013年增长44.0%,年均增速12.9%,比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比2013年2.3%的水平提高0.2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6年的5.0∶1。   三、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   (一)文化产业增长较快,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初步测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254亿元,比2012年增长67.4%,年均增速13.7%(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5.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分产业类型看,2015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640亿元,比2013年增长32.3%,年均增速15.0%,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1%,比2013年增加3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11053亿元,比2013年增长17.4%,年均增速8.3%,占比为40.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542亿元,增长18.5%,年均增速8.8%,占比为9.3%。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图 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注:2016年为初步测算数据。   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6年的4.07%,增加了0.6个百分点,占比呈逐年提高的态势,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6.0%,表明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互联网+文化”优势明显,文化新业态发展强劲。   十八大以来,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加速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互联网+文化”优势明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蓬勃发展。   分行业看,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5年实现增加值2858亿元,比2013年增加1055亿元,年均增速为25.9%;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5%,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2015年实现增加值4953亿元,比2013年增加1237亿元,年均增速为15.4%;所占比重为18.2%,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营业收入看,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为60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4%,2017年一季度同比继续保持29.4%的高速增长,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三)文化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大力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我国文化骨干企业[1]数量逐年增加,企业规模持续扩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   2016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5.5万家,比2012年增长50.1%,年均增长10.7%;企业从业人员为872万人,比2012年增长24.6%,年均增长5.7%;实现营业收入94051亿元,比2012年增长67.2%,年均增长13.7%。这些骨干企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发展的主体力量,以2015年为例,文化骨干企业数仅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4.3%,但实现增加值1779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5.3%,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四、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一)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步伐不断加快。   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达33713亿元,比2012年增长115.5%,年均增速21.2%,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在2016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资金所占比重为4.8%、国内贷款占8.0%、利用外资占0.5%、自筹资金占82.1%、其他资金占4.6%。与2012年相比,自筹资金所占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   (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上升,有力拉动文化发展。   文化消费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更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带动了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同时,随着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快速增长,为文化消费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年均增长11.5%,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2.5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4.7%,高于2013年4.4%的水平。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493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速达到24.0%,推动了电影市场快速增长。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更高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品贸易保持顺差,“一带一路”合作成效显著。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后,我国文化贸易迈上新台阶: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2013-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均保持1千亿美元以上的规模,文化产品贸易连续实现顺差。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885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品贸易顺差为688亿美元。   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3]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49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5.4%;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6.8%,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6亿美元,增长2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新气象,文化整体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建设步入新阶段,我们在文化软实力、产业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方面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我国文化发展改革实际,努力推动文化建设适应新形势、形成新机制、实现新进展,确保2020年文化小康各项任务的实现,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开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注:[1]是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限额以上文化批发零售业企业和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的总称,具体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制造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批发企业或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服务业企业(其中文化和娱乐业的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2]投资数据均不含农户。[3]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 50,"2017-09-12 08:55:44","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加力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九",2017-07-27,国家统计局,"2017-07-27 14:41","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加力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全面实施,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据最新统计,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2.5%,年均增长11.1%;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持续提高,2014年达到2.02%,首次突破2%;2016年为2.11%,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图1 2012-2016年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情况   财政资金扶持规模不断增加。2015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7005.8亿元,比2012年增长25.1%,年均增长7.8%;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98%。近年来,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3993.7亿元,已占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57%,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了41184个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课题22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重点专项42个、科技项目1163个。各项科技计划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和前沿技术,对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做出了统筹部署。   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效果显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489.1亿元和842.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63.9%和59.8%,年均分别增长13.1%和12.4%。 图2 201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情况   二、科技创新成就举世瞩目   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工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硬X射线、风云四号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海洋科考、超级计算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量子通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重离子精准“无创手术刀”、大飞机制造、高速铁路、国产航母、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开辟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原始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八大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基础研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热休克蛋白90α、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高技术研发成就斐然。十八大以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研发蓬勃发展,彰显了雄厚实力。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3颗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自主研发芯片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首获“戈登贝尔奖”。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JF12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6年底,国家重点实验室达488个,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三、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主体量质齐升,日均新注册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16年日均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4.5万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0163家,创业板企业570家。双创支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各类众创空间超过4200家,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000家,央企双创平台409个,星创天地638家,28个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从资金来源看,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为1.1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6.4%,年均增长11.8%;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6.1%,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依托企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认定了一大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16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276家,比2012年增加389家;全年技术中心研发经费支出为4928.6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0.6%。   企业创新活动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2016年在我国参与调查的72.6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28.4万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39.1%。分行业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8.5%和28.9%;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9%和36.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港澳台资及外资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38%、48%和50.8%。创新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类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创业创新向纵深发展。创业生态逐步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金融支持成效显著,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760亿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达173亿元。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创业主体热情高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   四、创新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发展,推进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启动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169项改革举措基本落地,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不仅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将成为创新驱动新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截至2015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146个,比2012年增加41个;区内企业数为8.3万家,比2012年增加1.9万家。201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25.4万亿元,其中技术收入2.4万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3.1%和97.5%,年均增速分别为15.3%和25.5%;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7.1%;实缴税费1.4万亿元,增长48.6%;出口额为4732.7亿美元,增长25.9%。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包括科技咨询培训、科技孵化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分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孵化器、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壮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共性技术研究平台、科技中介机构以及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网络等中介体系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140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2%,年均增长15.4%。   五、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发展   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6年我国境内专利申请受理数为328.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9.3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74%和128.1%;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36.4%,比2012年提高8.7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6.1件,比2012年增加25.4件。2016年境内专利授权数为161.2万件,比2012年增长40.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9.5万件,增长115.3%;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为18.3%,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占比提高,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   知识产权创造居世界前列。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2016年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3168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比上年增长44.7%,增速居世界主要国家首位。商标申请注册量居世界第一;2016年我国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369.1万件,截至2016年底有效商标注册量1237.6万件,均比2012年增加1.2倍。著作权年登记量突破200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159.9万件、40.7万件;农业、林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分别达到2523件、400件。 图3 2012-2016年境内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及有效专利情况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推动构建多方联动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执法办案量不断提升;已建设76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17个快速维权中心,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积极筹建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为创新驱动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大幅提高。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推进1+N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军民融合,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提供平台支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我国已拥有专利文献1.09亿件,覆盖11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六、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新动能助力发展新经济。“互联网+”行动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贯彻实施大数据战略,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要行业应用不断深化,涌现出一大批大数据创新型企业;信息惠民、“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便民服务效率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科技创新改善产品市场。新产品开发为改善产品市场奠定了基础。201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中,开发全新产品与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两类项目合计占企业研发项目的82.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7.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8%,年均增长12.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5.1%,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2-2016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27.9%。 图4 201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情况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高技术制造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优化产业结构奠定基础。据初步统计,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0.3%,年均增长10.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2012-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22.4%。高技术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为2915.7亿元,比2012年增长6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是制造业平均水平的近2倍。 图5 2012-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情况   科技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2%,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水平供给得到加强,如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交付试飞,国产12寸设备加工晶圆产品突破千万片次,我国主导推动的Polar码被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采纳为5G增强移动宽带控制信道标准方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加速形成,如高寒抗风沙混合动力永磁牵引系统高速列车年产能超过350列,电力电子关键技术和网联车控制系统进入国际市场,“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工程全线开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如攻克港珠澳大桥关键技术、建成难度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国产掘进装备突破大于12米盾构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研制专用数控系统及相关设备350余种、推广应用22.3万台套。科技创新改变人民生活,一批瞄准重大疾病的创新型药物成功上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分享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积极开拓、蓬勃发展,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最顶尖的创新强国相比,我国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差距,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我们必须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创新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奋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 51,"2017-09-12 08:55:49",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解读2017年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2017-07-27,国家统计局,"2017-07-27 09:30","工业利润增速回升 利润增长结构改善——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解读2017年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国家统计局7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1%,增速比5月份加快2.4个百分点;1-6月份,利润同比增长22%,增速比1-5月份放缓0.7个百分点。   一、受生产销售增长加快、购进价格涨幅回落等影响,利润增速加快   6月份工业利润增速比5月份加快,主要原因是:   从生产销售看,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增长加快。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6%,增速比5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7%,增速比5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   从价格看,产品出厂价格涨幅持平,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回落。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与5月份持平,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3%,涨幅比5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因出厂价格上涨5.5%,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约5977亿元;因购进价格上涨7.3%,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约5168亿元,收支相抵,利润增加约809亿元,比5月份多增加501亿元。   从行业看,钢铁、汽车、电子等行业利润增长明显加快。6月份,受钢材价格涨幅明显扩大、上年同期盈利下降等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1倍,而5月份则增长5.7%;因汽车生产销售普遍向好、去年同期部分车企计提大额质保金引起今年6月份销售费用由升转降等原因,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9.6%,增速比5月份加快15.6个百分点;受销售回升、一些企业集中结算收入等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96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5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上述三个行业合计影响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加快4.1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企业效益持续好转   一是利润增长结构明显改善。6月份,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中,装备制造业占40.7%,比5月份提高1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19.3%,提高0.6个百分点;而采矿业占22.1%,比5月份下降13.4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下降。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采矿业。   二是利润率同比上升。6月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5%,同比提高0.29个百分点,延续了同比上升的趋势。   三是单位成本费用下降。6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4元,与同期持平;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17元,同比下降0.18元。综合考虑成本和费用,两者相加,6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3.11元,同比下降0.18元。   四是应收账款回收期继续缩短。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7天,同比减少1.1天。   五是产成品周转继续加快。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周转天数为13.7天,同比减少0.8天。   六是负债率继续下降。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9.7%,增幅比5月份上升4.6个百分点,一定程度反映出融资成本存在上升压力,需要进一步关注。" 52,"2017-09-12 08:55:49",2017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017-07-27,国家统计局,"2017-07-27 09:30","  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337.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1-5月份放缓0.7个百分点。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054.5亿元,同比增长45.8%;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2.8亿元,增长4.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658.4亿元,增长2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646.3亿元,增长18.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887.5亿元,增长14.8%。   1-6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2435.9亿元,同比增长13.4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2051.7亿元,增长1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849.9亿元,下降28.2%。   1-6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3个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7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6%,纺织业增长5.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5.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6.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2.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5.4%,汽车制造业增长11.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7.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4.6%。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发生主营业务成本51万亿元,增长13.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1%,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   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07.2万亿元,同比增长7.7%;负债合计60万亿元,增长6.4%;所有者权益合计47.2万亿元,增长9.5%;资产负债率为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4%;产成品存货40060.8亿元,增长8.6%。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9元,同比减少0.02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29元,同比减少0.35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3.4元,同比增加5.8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32.9万元,同比增加16.5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3.7天,同比减少0.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7天,同比减少1.1天。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77.8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5月份加快2.4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605789.5 13.7 595081.4 13.6 36337.5 22.0 其中:采矿业 28257.6 28.3 26986.2 26.6 2435.9 1338.0    制造业 545567.0 13.4 536590.1 13.4 32051.7 18.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1964.9 7.6 31505.1 7.5 1849.9 -28.2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30504.0 16.5 125442.8 16.2 8054.5 45.8 其中:集体企业 3163.6 7.6 3114.1 7.5 212.8 4.9    股份制企业 440580.0 15.0 432682.2 14.9 25658.4 23.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30940.8 11.4 128592.0 11.3 8646.3 18.9 其中:私营企业 209586.2 12.9 208125.3 12.9 11887.5 14.8 注: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表1(续表) 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总计 519592.8 13.7 509904.2 13.6 其中:采矿业 22301.8 17.2 21045.7 14.7    制造业 468726.3 13.7 460620.0 13.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8564.7 11.8 28238.5 11.6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07740.4 16.4 103071.4 16.0 其中:集体企业 2691.1 8.3 2651.2 8.4    股份制企业 378121.0 14.9 370820.9 14.8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11546.6 11.6 109556.0 11.4 其中:私营企业 183834.7 12.9 182458.1 13.0 注: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表2 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 组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 (元) (元) (元) (万元/人) (%) (天) (天) 总计 6.11 85.69 7.29 113.4 132.9 55.9 13.7 37.0 其中:采矿业 9.03 77.99 9.88 57.4 91.8 60.4 12.7 31.9    制造业 5.97 85.84 7.25 134.0 133.6 54.4 14.5 37.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87 89.63 5.90 40.8 190.7 61.2 0.6 26.7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6.42 82.17 8.07 61.4 165.0 61.2 15.7 40.8 其中:集体企业 6.83 85.14 8.52 121.0 126.6 62.8 20.7 26.8    股份制企业 5.93 85.70 7.25 114.6 134.9 56.9 13.8 33.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6.72 85.20 7.88 123.1 123.4 53.8 14.4 52.2 其中:私营企业 5.71 87.67 6.13 185.2 128.6 51.8 11.3 26.3 表3 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605789.5 13.7 595081.4 13.6 36337.5 22.0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4463.5 40.5 13353.4 37.6 1474.7 1968.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799.3 28.6 3733.9 29.0 239.5 (注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214.8 22.5 3182.1 22.8 228.8 76.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3336.4 12.3 3308.8 12.1 301.1 44.8  非金属矿采选业 2680.4 8.1 2655.7 7.7 189.8 12.2  开采辅助活动 745.2 7.3 734.3 6.5 0.9 (注2)  其他采矿业 17.9 64.2 17.9 64.2 1.1 37.5  农副食品加工业 33564.9 9.4 33396.9 9.4 1539.1 6.6  食品制造业 12148.5 9.4 12012.0 9.5 1004.9 9.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9708.1 10.4 9612.7 10.4 1017.2 14.2  烟草制品业 4939.8 -2.3 4477.6 -0.6 531.2 -8.4  纺织业 20642.5 9.5 20348.8 9.4 982.9 5.1  纺织服装、服饰业 11611.7 7.9 11495.8 8.0 654.5 12.0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7475.9 7.0 7458.8 7.0 436.8 9.2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7160.5 9.8 7147.7 9.8 412.6 8.8  家具制造业 4436.6 13.9 4413.9 13.9 283.4 17.5  造纸和纸制品业 7821.2 13.9 7733.0 13.8 471.1 41.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4036.3 10.7 4005.6 10.6 253.7 6.3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8605.6 11.9 8531.7 11.4 454.6 12.7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539.1 26.1 20070.1 25.6 1070.7 26.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7515.4 16.2 46815.2 16.3 2984.5 33.1  医药制造业 14636.7 12.6 14516.4 12.6 1596.3 15.9  化学纤维制造业 4246.5 14.8 4154.2 15.1 200.0 53.1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6675.2 10.5 16508.8 10.4 954.7 5.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1271.3 13.1 31110.5 13.2 2078.2 25.4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6905.6 23.1 35493.3 23.2 1301.2 96.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9621.3 18.1 28701.7 17.7 982.1 52.7  金属制品业 19647.4 11.7 19449.1 11.6 989.6 8.0  通用设备制造业 25015.4 12.7 24493.4 12.4 1569.8 18.9  专用设备制造业 19236.8 12.9 19076.2 13.0 1214.6 25.4  汽车制造业 42342.1 12.1 41283.1 12.0 3450.2 11.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8083.0 5.8 7978.6 5.7 448.5 2.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8548.7 11.8 37795.7 11.8 2202.5 9.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0538.2 14.4 50004.2 14.4 2369.4 17.1  仪器仪表制造业 4734.3 14.7 4689.0 14.8 399.1 32.1  其他制造业 1250.5 10.3 1242.0 10.0 68.3 7.9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2082.6 20.1 2070.0 20.2 110.2 46.7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525.3 -0.5 504.1 -3.5 20.0 -9.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7373.1 6.8 27049.1 6.6 1476.8 -34.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3452.8 13.8 3382.9 14.2 273.5 9.7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39.1 10.7 1073.1 11.2 99.6 46.5 注: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年同期亏损387亿元。   2、开采辅助活动上年同期亏损22.1亿元。 表3 (续表)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总计 519592.8 13.7 509904.2 13.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0915.5 25.1 9833.6 20.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931.2 6.5 2840.1 6.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734.8 19.7 2703.2 20.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780.8 9.8 2758.8 9.7  非金属矿采选业 2205.9 8.2 2184.2 7.7  开采辅助活动 719.9 3.8 712.2 3.3  其他采矿业 13.6 61.9 13.6 61.9  农副食品加工业 30191.8 9.6 30050.8 9.7  食品制造业 9802.4 10.1 9673.2 10.2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7328.1 10.5 7248.9 10.5  烟草制品业 1723.2 -4.7 1272.4 0.6  纺织业 18591.3 9.9 18347.7 10.0  纺织服装、服饰业 9998.5 7.7 9901.4 7.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6516.6 6.9 6502.6 6.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6301.9 10.1 6292.1 10.1  家具制造业 3761.6 13.6 3745.5 13.6  造纸和纸制品业 6768.4 13.2 6694.2 13.1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447.1 11.4 3425.3 11.3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7571.9 12.0 7508.7 11.4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6529.1 31.9 16081.4 31.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0892.4 16.2 40242.3 16.4  医药制造业 10218.2 11.4 10126.3 11.3  化学纤维制造业 3834.6 14.1 3750.9 14.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4498.1 11.2 14351.8 1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6769.9 12.5 26631.1 12.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3845.6 22.4 32516.1 22.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7614.0 17.5 26725.8 17.1  金属制品业 17333.4 12.1 17167.0 12.1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287.8 12.8 20812.5 12.5  专用设备制造业 16223.9 12.5 16100.1 12.7  汽车制造业 35603.0 12.5 34718.8 12.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981.5 5.8 6893.9 5.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3176.5 12.2 32492.3 12.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4624.1 13.8 44129.6 13.8  仪器仪表制造业 3861.4 15.0 3830.0 15.1  其他制造业 1082.0 10.6 1075.2 10.4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890.1 19.2 1878.5 19.4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458.2 0.9 433.6 -3.3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4724.3 11.4 24472.5 11.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2991.8 15.1 2952.2 15.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848.6 10.3 813.8 10.7   附注:   1、指标解释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   营业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应收账款: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包括应向客户收取的货款、增值税款和为客户代垫的运杂费。   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主营业务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和增长量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53,"2017-09-12 08:55:50",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八,2017-07-26,国家统计局,"2017-07-26 16:54","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八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等方面,形成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架构,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向好,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改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一、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2013年,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初步扭转了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全国资源产出率[1]达到5987元/吨,比2012年提高20.9%。全国单位GDP能耗为0.71吨标准煤/万元,比2012年下降13.4%;单位GDP金属资源消耗0.44吨/万元,下降11.2%;单位GDP非金属资源消耗0.35吨/万元,下降19.0%;单位GDP生物质资源消耗0.11吨/万元,下降16.2%。   根据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5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为150.8%,比2012年提高18.2点。其中,资源消耗强度指数150.6%,提高24.0点;废物排放强度指数164.9%,提高27.0点;污染物处置率指数181.4%,提高12.3点;废物回用率指数115.6%,提高4.2点。全国资源消费强度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废物排放控制力度加大,污染物处置率保持增长,废物回用率有所提高。   二、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部完成   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围绕“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提出了重点领域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   从落实情况看,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23.5万吨,比2012年下降8.3%;氨氮排放量229.9万吨,下降9.3%;二氧化硫排放量1859.1万吨,下降12.2%;氮氧化物排放量1851.0万吨,下降20.8%,四项主要污染物均完成“十二五”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表1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单位:万吨 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2423.7 2352.7 2294.6 2223.5 氨氮排放总量 253.6 245.7 238.5 229.9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117.6 2043.9 1974.4 1859.1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2337.8 2227.4 2078.0 1851.0   三、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强化,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向好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项相关措施有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初现,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向好。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和优良天数有所增加。2016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84个,同比增加11个;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逐步下降。2016年,全国338个城市PM2.5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PM10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PM2.5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优良天数比例为74.2%,比2013年提高13.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0%,比2013年下降5.7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有所改善。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3.0%;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下降31.3%;珠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下降31.9%。   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加强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3年,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   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30150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1%;用水总量6150亿立方米,增长0.3%;其中工业用水量1330亿立方米,下降3.7%;人均水资源量2186.9立方米,与2012年基本持平;人均用水量446.1立方米,下降1.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83.7立方米,下降23.9%,全面实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 表2 水资源管理情况 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29529 27958 27267 27963 30150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6131 6183 6095 6103 6150  其中:工业用水 1381 1406 1356 1335 1330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 2186.2 2059.7 1998.6 2039.2 2186.9 人均用水量(立方米) 453.9 455.5 446.7 445.1 446.1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110.0 102.9 94.6 88.6 83.7 注:2012-2016年GDP均采用2015年不变价计算;2016年数据为初步数。   五、重点流域海域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党中央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分区控制、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综合防治、海陆兼顾、河海统筹,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得到加强。   地表水水质总体情况得到改善。Ⅰ类、Ⅱ类水占比有所提高,Ⅴ类、劣Ⅴ类水占比有所下降。2012年,全国20.1万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5%,Ⅱ类水河长占39.7%,Ⅲ类水河长占21.8%,Ⅳ类水河长占11.8%,Ⅴ类水河长占5.5%,劣Ⅴ类水河长占15.7%。2015年,全国23.5万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8.1%,Ⅱ类水河长占44.3%,Ⅲ类水河长占21.8%,Ⅳ类水河长占9.9%,Ⅴ类水河长占4.2%,劣Ⅴ类水河长占11.7%。   图1: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   湖泊水质状况基本稳定。2012年,全国112个主要湖泊共2.6万平方公里水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2个,Ⅳ~Ⅴ类湖泊55个,劣Ⅴ类水质的湖泊25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8.6%、49.1%和22.3%。2015年,全国116个主要湖泊共2.8万平方公里水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29个,Ⅳ~Ⅴ类湖泊60个,劣Ⅴ类湖泊27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5.0%、51.7%和23.3%。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向好。一类海水比例逐年增长,四类及劣四类比例不断下降。2016年,全国近岸海域4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73.4%,三类海水占10.3%,四类、劣四类海水占16.3%。2012年,全国近岸海域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9.4%,三类海水占6.7%,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2016年与2012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提高4.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提高3.6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7.6个百分点。   六、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屏障逐步加强   2012年以来,党中央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沙化、荒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湿地保护面积增加。   从自然保护区建设看,2016年,全国自然保护区达2750个,比2012年增加8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个,增加83个。2015年,自然保护区面积14703万公顷,比2012年下降1.8%。   从森林资源保护看,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7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相比,森林面积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长1.27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和森林蓄积分别净增15.2亿立方米和14.16亿立方米。2016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679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21.3%;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81万公顷,与2012年基本持平。随着森林总量增加、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从湿地资源保护看,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2324.3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43.51%。   从水土流失治理看,2015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558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1263万公顷。2016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2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28.6%。   从防沙治沙看,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1.8%。与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12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9902平方公里。同时,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继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区域风沙天气明显减少。   七、城乡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燃气、供热等方面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6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4823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6.3%;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2.4%,提高5.1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0%,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97.1万公顷,增长20.6%;建成区绿地率为36.4%,提高0.7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增长9.8%;城市集中供热面积70.7亿平方米,增长36.5%。 表3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万立方米) 11733 12454 13087 14038 14823 城市污水处理率(%) 87.3 89.3 90.2 91.9 92.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4.8 89.3 91.8 94.1 95.0 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万公顷) 163.5 171.9 180.8 190.8 197.1 城市建城区绿地率(%) 35.7 35.8 36.3 36.4 36.4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2.3 12.6 13.1 13.4 13.5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亿平方米) 51.8 57.2 61.1 67.2 7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全国建制镇用水普及率83.8%,污水处理率5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5.0%。全国乡用水普及率70.4%,污水处理率1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5.8%。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8.4%,比2012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八、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扩大,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2015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8806.4亿元,比2012年增长6.7%。其中,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946.8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773.7亿元,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3085.8亿元,分别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56.2%、8.8%和35.0%。 表4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8253.5 9037.2 9575.5 8806.4 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5062.7 5223.0 5463.9 4946.8 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 500.5 849.7 997.7 773.7 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 2690.4 2964.5 3113.9 3085.8 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 2620.7 2665.3 3025.1 3282.8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 1015.9 1022.2 1100.8 1162.7 工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 1452.3 1497.8 1731.0 1866.0  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行费用 152.5 145.3 193.3 254.1   2015年,全国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2]3282.8亿元,比2012年增长25.3%。其中,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1162.7亿元,比2012年增长14.4%;工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1866.0亿元,比2012年增长28.5%;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行费用254.1亿元,比2012年增长66.6%。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态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一些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要实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尚需付出巨大努力。   注:本文中污染排放与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海域水质、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数据来自环境保护部;城市环境治理、建制镇和乡设施水平、城镇环境基础建设投资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资源、河流湖泊水质、用水量、水土流失治理数据来自水利部;改厕数据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森林与造林、湿地保护、荒漠化和沙化控制数据来自国家林业局。本文中2016年相关数据均为初步数据;由于相关部门2016年数据仍在最终核实过程中,部分数据采用2015年数据。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 注:   [1]资源产出率:指报告期内主要物质资源实物量的单位投入所产出的经济量,其内涵是经济活动使用自然资源的效率。主要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镍矿、石灰石、硫铁矿、磷矿、木材、工业用粮等13类物质资源产品。计算公式为:资源产出率=GDP(可比价)/主要物质资源消费量。   [2]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是指工业、城镇生活污染(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治污设施运行费用,不包括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包括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两个部分。" 54,"2017-09-12 08:55:55","交通运输业跨越式发展 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七",2017-07-26,国家统计局,"2017-07-26 16:53","交通运输业跨越式发展 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硕果辉煌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下,我国交通运输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四个交通”[1]建设,全力当好发展先行官,实现了交通运输发展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正由“交通大国”发展为“交通强国”。   一、综合运输能力量质齐增,形成“五纵五横”主动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形成、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丰硕成果、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拓展的五年。   对国民经济贡献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基础网络的完善、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变价)由2012年的3.5%提高到4.3%。交通运输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不断增强。到2016年末,交通运输邮政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775万人,比2012年末增长26.8%;其中公路、航空、邮政就业人数快速增长,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38.8%、58.3%、37.2%。交通运输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据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13-2016年,交通运输邮政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利润总额较快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2%,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6.1%。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更好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13-2016年期间,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网络在方式、区域和城乡结构上进一步优化,“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主动脉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枢纽建设明显加快、结构更加合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效率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枢纽布局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基础设施年平均投资额是2012年的1.4倍,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均居世界第一。   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业客货运输量保持稳步增长。2016年,全社会旅客周转量31258亿人公里,比2012年增长20.0%;完成货运量439亿吨、货物周转量186629亿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17.5%、17.8%。客运舒适性、快捷性明显提升,高铁、民航客运量年均增速达33.2%和11.2%,高等级客车比例超过25%,货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船型标准化比重不断提升,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城乡物流配送集约化等取得积极进展。   二、高铁跃居世界第一,铁路运输跨入高铁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铁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路网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客货运输改革深入推进、运输服务实现重大转型的五年,是铁路技术创新取得重要成果、技术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的五年。   铁路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是铁路建设历史上投资完成和投产新线最多的时期,是路网规模和质量提升最显著的时期。我国平均每年投入7000多亿元进行铁路基本建设,其中,2016年投资额达到8015亿元,比2012年增长21.8%。这一时期,铁路新线投产里程2.63万公里、复线投产里程2.31万公里、电气化投产里程2.76万公里,年均投产里程比2012年分别增长21.8%、19.6%和13.5%。全国铁路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到2016年末,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27.0%,居世界第二位。到2016年末,全国铁路路网密度达到101.7公里/万平方公里,比2012年末增加27.5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复线里程6.8万公里,复线率比2012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达到54.9%;电气化里程8.0万公里,电气化率比2012年末提高12.7个百分点,达到64.8%。   高速铁路步入发展快车道。十八大以来,我国高铁投资建设突飞猛进。随着沪昆高铁杭昆段、贵广高速等一大批高铁线路相继开通,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形成,我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到2016年末,全国高铁里程达到2.3万公里,比2012年末新增里程1.4万公里;高铁里程占比由2012年末的9.6%提高到18.5%,翻了一番,高铁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2016年,全国高铁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12.2亿人和4641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2.1倍和2.2倍,占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的比重比2012年分别提高22.9和22.2个百分点。高铁旅客周转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大幅改善了传统铁路运输的旧貌,极大地提升了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的效率与水平,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进城镇化、同城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铁路客运增长迅猛。十八大以来,铁路运输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6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比2012年末增长3.2%。其中,电力机车占58.1%,比2012年末提高9.2个百分点。铁路客车拥有量为7.1万辆,比2012年末增长22.8%;铁路货车拥有量为76.5万辆,比2012年末增长14.0%。随着铁路基础设施和机车车辆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到28.1亿人,旅客周转量12579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48.6%和28.2%。   三、公路网络不断延伸,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公路网络建设持续增加、公路货运能力不断提升的五年,是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比重大幅提升的五年。   公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公路网络不断延伸。2016年,我国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7976亿元,比2012年增长42.7%。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8235亿元,增长13.8%。“7918”国高网[2]基本建成,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逐步提升。到2016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69.6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10.8%。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36.1%;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达422.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为90.0%,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2016年末,全国公路密度为48.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12年末提高4.78公里/百平方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迅速发展。2016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659亿元,比2012年增长70.6%。到2016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96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7.7%。其中村道里程比2012年末增长9.1%。全国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9.9%,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6.7%,比2012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到2016年末,全国建制村通车率比2012年末提升3.5个百分比。   公路货运快速增长。十八大以来,随着公路基础网络的不断完善,我国公路货物运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公路完成货运量334亿吨,货物周转量61080亿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20.4%和21.9%。   四、水路运输快速发展,港口规模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内河航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是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五年,是水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合理的五年。   水上运输装备结构优化。到2016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1.7%。2016年末,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17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894个,比2012年末增长24.8%;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23个,比2012年末增长14.6%。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6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6.0万艘,比2012年末减少1.84万艘;净载重量26623万吨,比2012年末增长16.5%;集装箱箱位191万TEU,比2012年末增长21.4%。我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居世界第三位。   水路运输和港口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全年完成客运量2.72亿人,旅客周转量72.3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19.2%和8.9%。全年完成货运量63.8亿吨、货物周转量97339亿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25.9%和28.4%。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9亿吨,比2012年增长21.6%。其中,沿海和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21.6%和21.0%。   五、民航实力明显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民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机场布局不断完善的五年;是航线结构持续优化,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机场布局更趋完善。十八大以来,民航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000多亿元。我国民航实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与经济地理相适应的机场布局。到2016年末,全国定期航班通航机场数量达到216个(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比2012年末增长20.4%。其中千万级机场数量达到28个,比2012年末增长20.4%;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14个,比2012年末增长20.2%。   民航航线及装备不断优化。五年来,我国民航运输线路不断增加。到2016年末,全国定期航班航线里程(按不重复距离计算)达到634.8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93.5%;其中国际航线里程比2012年末增长1.2倍。定期航班航线条数达到3794条,比2012年末增长54.4%;其中国际航线条数比2012年末增长94.0%。2016年末,我国已拥有民用飞机5046架,比2012年末增长40.6%;其中,运输飞机2950架,比2012年末增长52.0%。在运输飞机中,大中型运输飞机2789架,比2012年末增长57.7%。   民航旅客运输成倍增长。十八大以来,民航运输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境旅游的增加,民航国际航线旅客运输倍增。2016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比2012年增长57.7%,其中国际航线增长75.1%。全年完成客运量4.88亿人、旅客周转量8378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52.8%和66.7%;其中,国际航线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均比2012年增长1.2倍。全年完成货运量668万吨、货物周转量222万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22.6%和35.7%。   六、管道运输网络初步形成,管道运输平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大力推进四大油气资源进口战略通道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的五年,是连通海外、覆盖全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区域管网紧密跟进的油气骨干管网布局基本形成的五年。   油气管网格局初步形成。2013-2016年,全国管道运输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年均投资额比2012年增长52.9%。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中缅天然气管道、海上战略通道——唐山LNG、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等多条管道的建成投产,我国油气管网格局初步形成,管道输油(气)能力大幅提高。到2016年末,全国输油(气)能力比2012年末增长27.4%,特别是输气能力大幅提升,比2012年末增长98.1%。2016年末,全国管道总里程达到11.34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23.8%。其中:输油管里程、输气管里程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20.9%和26.1%。输油(气)管道共有861条,比2012年末增长8.6%。   管道输气运输快速发展。2016年,管道输油(气)量7.34亿吨,比2012年增长17.9%。其中输气量比2012年增长44.6%。全年完成输油(气)周转量4196亿吨公里,比2012年增长30.7%。其中,输油周转量、输气周转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17.0%和51.6%。   七、快递业务发展突飞猛进,邮政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邮政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的五年;是邮政业务总量、业务收入高速增长,邮政、快递服务满意度持续提高的五年。   邮政基础设施更趋完善。2013-2016年,邮政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年平均投资额比2012年增长1.5倍。到2016年末,邮路总长度达到658.5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12.5%,年均增长3.0%;营业网点达到21.7万处,比2012年末增加12.1万处,增长1.3倍;全国村邮站总数达到21万个;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9.4%。2016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397亿元,比2012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38.0%;完成业务收入5379亿元,比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4%。   邮政行业建设收获丰硕。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邮政行业实现了两大建设成果:一是大网络。乡镇一级邮政营业服务全覆盖,已有3家自主航空公司,运营全货机86架;二是大品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世界五百强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258位提升到105位,已有6家年营业额突破300亿元的品牌快递企业,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70%。自动化分拣、智能化终端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快件箱、快递公共服务站、第三方服务平台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快递业发展异军突起。十八大以来,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我国快递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成为国内发展潜力最为突出的新兴服务业之一,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也成为推动邮政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16年末,快递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超过80%;国内快递专用货机达到86架。2016年,快递业务收入完成3974亿元,比2012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9.3%;快递业务量完成313亿件,稳居世界第一,比201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53.2%,已经连续6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6年“双11”全天,邮政、快递企业日处理量突破2.51亿件。   快递业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顺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快递业已成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新经济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2016年邮政、快递业日均服务超过2.5亿人次,支撑网络零售额超过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5%,直接吸纳两百万人就业。快递业在服务社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支撑电子商务交易、降低流通成本、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创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交通运输业投资高速增长,运输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着眼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乘着十九大召开的东风,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综合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注: [1]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2]《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指出,国家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7918”网。文中交通运输邮政相关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 55,"2017-09-12 08:56:05",人口发展战略不断完善 人口均衡发展取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六,2017-07-25,国家统计局,"2017-07-25 16:05","人口发展战略不断完善 人口均衡发展取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审时度势作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老龄化,大力提升人口素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   当前,我国仍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生育政策调整直接影响出生人口的数量,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出生人口数量略有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但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   2016年末,我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8271万人,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286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17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人口地区分布基本稳定,仍然保持“东多西少”的人口格局,2016年末,东部地区[1]人口为52950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38.4%;东北地区人口为10910万人,占7.9%,中部地区人口为36709万人,占26.6%,西部地区人口为37414万人,占27.1%。   (二)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逐步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标志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与2012-2015年平均每年出生1654万人相比,2016年多出生132万人,二孩出生人数和比重都有明显上升。与2012年相比,2016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提高了0.85个千分点和0.91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从2012年的117.7逐步降至2015年的113.5,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有利于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   2016年,我国0-15岁人口为244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7%,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继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出现首次减少之后,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五年减少。   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但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依然十分庞大,劳动力资源优势比较明显,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合理配置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科学培育优质的人力资本,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已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同时,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今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将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减缓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和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利于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二、人口素质不断提升,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提升全民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同时,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   (一)国民文化素质稳步提高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达9.4年,比2010年的9.1年提高了0.3年,表明总体上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完成初中程度向高中程度转变后,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年以上。2015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比2010年的9.7年提高了0.5年,20-24岁青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提高到12.5年,显示出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二)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   201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的74.83岁提高1.51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3.64岁,比2010年提高1.26岁;女性为79.43岁,比2010年提高2.06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60岁,其中高收入国家为79.28岁,中上收入国家为74.83岁,中下收入国家为67.48岁,低收入国家为61.80岁。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中上收入国家,反映出我国人口质量良好的发展态势,表明人民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明显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   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看,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40.50%身体健康,41.85%身体基本健康,两类合计占老年人口的82.3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占15.05%,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仅占2.60%。这一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在日常生活上不需要依赖别人。   三、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人口流动趋向合理有序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得到扎实有序推进。   (一)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继续快速提高,2016年城镇常住人口为7929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57.35%,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4.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0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8116万人,年均增加20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减少5249万人。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落户城镇和办理居住证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不断缩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工作取得新进展。   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化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化制度性障碍逐步消除,城市包容性得到提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实施以来,道路、排水、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户籍、公共服务、土地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有力保障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了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另外,城镇化发展不再是单一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效果初显,各地结合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城镇化建设模式,推动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缩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城镇化优化布局的发展,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缩小。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速发展,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趋于缩小。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5.94%,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4.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1.67%,仅提高2.0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2个百分点,增速较慢;中部和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52.77%和50.19%,与2012年相比,分别提高5.57个百分点和5.4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又快于东北地区。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别缩小1.49和1.38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正向成熟阶段迈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支撑。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达到两位数的省份全部在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在8%-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其中中部4个,西部3个。   (三)人口流动趋向合理有序   2016年,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2.92亿人,流动人口[2]为2.45亿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7.7%,同2012年相比,流动人口增加874万人,流动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虽然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平均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是流动人口,但随着农村外出农民工增速回落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政策的实施,流动人口增速减缓,特别是近两年流动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流动人口的这种变化体现了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显著成果,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明显成效。   随着支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人口发展政策不断完善,适应西部大开发要求鼓励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以及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序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人口的流动更加合理有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人口工作准确判断新形势,努力适应新变化,不断推动政策创新,保持了人口稳定发展的局面。经济新常态下,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深刻认识人口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抓紧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平衡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和基础性支撑。 注:[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市。[2]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国家统计局人口司)" 56,"2017-09-12 08:56:11","服务业擎起半壁江山 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五",2017-07-25,国家统计局,"2017-07-25 15:55","服务业擎起半壁江山 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服务业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   一、我国跨入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五年,是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关键五年。   服务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84221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高出0.8和1.1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0.2%;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突破50%,达到52.9%。2012-2016年,服务业对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变价)从44.9%增长到58.2%,提高了13.3个百分点。   服务业成为新增企业的主力军。2013-2016年,服务业累计新登记注册企业[1]1283万家,年均增长31.5%。2016年,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达到446万家,平均每天新增1.2万家,占全部新登记注册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80.7%。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3-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累计增加6067万人,年均增长5.1%,高出全国就业人员年均增速4.8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3375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43.5%,较2012年提高7.4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作用进一步增强。   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2016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由50.4%提高到56.5%,提高6.1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税务部门服务业税收收入(已减出口退税)65471亿元,比上年增长8.0%,高出全部税收收入增速3.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新增税收的贡献率高达92.2%。   服务贸易积极拉动外贸增长。2013-2016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2]年均增长8.1%。2016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5.1%,较2012年提高4.0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   服务业成为吸引投资的主领域。2013-2016年,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年均增长16.7%,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高出1.9和4.6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4.6万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0%,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70.3%,比2012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   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交融共进,互联网经济呈爆发式增长的五年。   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信息消费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电信业务总量3.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移动宽带用户9.4亿户,比2012年增长3倍;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7亿户,增长0.7倍;光缆线路长度3041万公里,增长1.1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93.6亿G,比2014年增长3.6倍;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12年的82.5部/百人提高到96.2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由42.1%提高到53.2%。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占据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2013-2016年,我国互联网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3]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1.5%、32.4%、17.5%和28.0%。   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进入黄金发展期。2016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26.1万亿元,交易额是2013年的2.5倍,年均增长36.4%。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快递业、包装服务业等行业快速成长。2013-2016年,全国邮政业务收入[4]和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28.4%和39.3%,2016年新增快递业务收入已经占到全国邮政新增业务收入的89.9%;规模以上包装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0%。   分享经济蓬勃兴起,重塑生产生活方式。2013-2016年,互联网分享平台所属的规模以上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8.4%。分享经济渗透到交通、住宿、金融、餐饮、物流、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和细分市场。以“货车帮”为代表的物流平台实现了货运车辆的共享,提高了社会物流效率;以“摩拜单车”“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出行共享平台,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以“猪八戒”“知乎”、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服务技能交易、知识变现和知识分享的新渠道;以“蚂蚁短租”“小猪短租”为代表的房屋分享平台,大幅提高了空置房使用率,开创了“人情味”的短租时代;以“陆金所”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拓展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空间,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   三、创新引领新兴服务业茁壮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新经济新服务快速兴起的五年,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创业热情蓬勃高涨的五年。   科技服务业加快孕育成长。2013-2016年,规模以上与科技服务业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1.2%。科技研发投入稳步提升,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15500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0.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12.5%;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16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863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1337家,星创天地638家;技术推广和市场交易更趋活跃,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1140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2%,2013-2016年,规模以上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5.0%。   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13-201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5%,对实体经济的支撑面进一步扩大。无线传输技术更趋成熟,网络电视、移动电视迅速普及;北斗导航、风云系统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对生产生活影响深化;专业化设计、规划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专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飞速发展。2013-2016年,规模以上卫星传输服务、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专业化设计服务、规划管理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7.3%、12.5%、13.5%、15.7%和20.1%。2016年,全国授予专利权[6]17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40.4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39.8%和86.1%。   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优势日益凸显。2013-2016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5%,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节能环保服务业快速兴起。2013-2016年,规模以上生态监测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8%;环境治理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0%;与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有关的环境卫生管理类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7.1%的高速增长;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高达18.8%。   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增长。2013-2016年,规模以上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企业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2%。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撑力度增强,小微企业贷款更加便捷,2016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20.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3万亿元,年均增速16.0%,高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股票和债券市场发挥融资优势,2013-2016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8]6.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1.4%;商务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2016年,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2%,其中,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服务、担保服务等行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3.6%、14.6%、16.4%、17.1%、16.9%;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高速公路里程[9]突破13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突破2万公里,2013-2016年,铁路、民航客运量分别年均增长10.4%和11.1%,民航货运量年均增长5.2%。   四、“幸福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快速崛起的五年,是消费产品日益丰富、消费品质大幅提升、消费方式更加绿色多元的五年。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出国旅游成为时尚。2015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001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规模以上旅游管理服务企业和提供旅游咨询、导游等相关服务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较快,2013-2016年均增速分别为15.4%和24.1%。旅游成为时尚热点,旅游消费迅速提高,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10]44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50.2%;国内旅游收入39390亿元,比2012年增长73.5%;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46.7%,出境旅游花费达1098亿美元,出境人次和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体育产业蓄势发力。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02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7%,比2012年提高0.59个百分点,2013-2016年均增长13.7%。2012-2016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从35.5元上升至55.7元,增长56.9%。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发展势头强劲,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5.9%、24.0%和20.9%。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加快。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54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2013-2016年,规模以上体育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1%,其中,2015-2016年均增长19.1%。   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崛起。2013-2016年,规模以上与健康服务业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6%,与居民养老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8.7%。健康、养老领域相关硬件设施、专业人员、服务质量大幅提升,2016年末,全国医院[11]、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分别为2.9万个、741万张和845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25.8%、29.4%和26.6%,已建成各类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12]2.78万个,提供养老床位680万张,较2012年增长63.3%;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6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8877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74392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9981万人和20751万人;寿险、健康险等商业保险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2016年,人寿保险公司寿险保费收入[14]17442亿元,占保险公司保费总收入的比重达56.3%,保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4043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速47.1%,比保费总收入年均增速高出28.2个百分点。   教育行业快速发展,教育资源更加公平。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16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5]38866亿元,较2012年增长35.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137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6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万所,比2012年增加3.1万所,民办学校各类在校生4825万人,增加914万人,2013-2016年,规模以上教育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0%,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体校及体育培训、文化艺术培训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1.5%、26.2%和12.2%;教育更加注重公平,2016年,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累计达到1824个,占全国总数的6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服务业行业准入门槛,加快服务业“营改增”步伐,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各类新兴服务业,为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服务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发展动能快速集聚。目前,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50%,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占比尚有较大差距,发展潜力仍非常巨大,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步伐加快,每年新增人口、新增就业在消费端都产生强大的刚性需求,成为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将在供需两侧创造新供给和新需求。电信消费、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仍将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突出亮点。展望未来,可以预期各项积极有利因素将促使我国服务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发展。 注:[1]新登记注册企业等企业登记数据来自工商总局。[2]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等对外贸易数据来自商务部。[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范围: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文规模以上均指规模以上服务业,范围与此处相同。[4]邮政业务收入、快递业务收入等数据来自国家邮政局。[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众创空间、技术合同成交额等科技方面的数据来自科技部。[6]授予专利权、授予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数据来自于知识产权局。[7]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等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8]上市公司境内筹资额等上市公司数据来自证监会。[9]高速公路里程等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民航客运量、货运量数据来自民航局;高铁运营里程、铁路客运量数据来自铁路总公司。[10]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等旅游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11]医院、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等卫生数据来自卫生计生委。[12]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床位等数据来自民政部。[1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等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4]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等保险数据来自保监会。[15]教育经费投入等教育数据来自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 57,"2017-09-12 08:56:12","建筑行业开拓创新 “中国建造”成就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四",2017-07-24,国家统计局,"2017-07-24 15:46","建筑行业开拓创新 “中国建造”成就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建筑行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积极参与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建设,发挥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建筑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十八大以来,建筑行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工作部署,凝心聚力谋发展,生产规模、建设能力屡创新高,队伍持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再上新台阶。   (一)承揽工程量快速扩张,建筑业总产值迭创历史新高。2012年,建筑业企业[1]签订工程承包合同24.7万亿元,2016年达到37.4万亿元,是2012年的1.51倍。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总量年均增长10.9%,年均增量达3.2万亿元。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现价总量为13.7万亿元,2013-2015年,年均增加1.4万亿元,2016年,建筑业总产值历史性突破19万亿元大关,达19.4万亿元,是2012年的1.41倍。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0%,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二)建筑队伍持续壮大,行业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达5185万人,是2012年的1.22倍。2013-2016年,年均增长5.0%。建筑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资产总计18.2万亿元,是2012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3.1%,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建筑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十八大以来,建筑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行业集中度和区域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国有建筑企业优化重组步伐加快。十八大以来,建筑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工作部署,打破地区、所有制的界限,采取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不断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兼并重组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上半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斥资310亿元收购中信股份地产及物业项目;下半年,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和非公开股份发行方案。通过改革重组,一批国有建筑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行业资质结构渐趋优化,高资质等级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6年,我国特、一级建筑业企业数量较2012年增长21.1%,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比重为12.4%,比201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特、一级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房屋施工面积和从业人员数占全行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3.7%、64.6%、70.3%和53.2%,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9、1.6、6.2和6.1个百分点,具有较高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对全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各大区域板块均衡性有所改善。2016年,东、中、西[2]部地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10.9、4.7和3.8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33.5%、47.6%和58.0%,年均增速分别为7.5%、10.2%和12.1%。三大区域建筑业均实现较快增长,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增速更快。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0%和19.9%,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1和2.2个百分点,地区间发展的均衡性有所改善。   三、建筑技术实现新突破   十八大以来,建筑业企业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引领传统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批重大建筑技术实现了突破,部分施工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具有世界顶尖水准的工程项目不断涌现。   (一)强化研发,企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2016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突破3亿千瓦,动力装备率为5.9千瓦/人,比2012年提高了0.3千瓦/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施工设备,如大型地铁盾构机、大型挖泥船等,打破了国外成套施工设备的垄断,成为我国地铁建设、海岛吹填等工程的推进利器。   (二)破解难题,部分建筑技术世界领先。十八大以来,建筑业施工技术水平实现了新跨越,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三)攻坚克难,世界顶尖水准的建设项目批量涌现。有标志着中国工程 “速度”和“密度”、以 “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为代表的高铁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 “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还有代表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着中国工程“深度”的洋山深水港码头以及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等。这些超级工程的接踵落地和建成,成为彰显我国建筑业设计技术和施工实力的醒目标志。   中国建筑企业以新技术、新装备打造世界领先工程,国际地位快速提高。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国际承包商250强[3]榜单,2016年中国内地共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65家企业上榜,数量已连续两年居各国首位。其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位列第三,成为国内首家跻身该榜单前三名的建筑业企业。而在ENR同期发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强榜单中,共7家中国企业进入前十,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包揽了前四强,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建筑市场的领军地位。   四、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进一步发挥   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建筑业攻坚克难、稳中求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较好发挥了支撑作用,尤其在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成效更加显著。   (一)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从不变价增速来看,2013-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从现价总量看,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达49522亿元,比2012年增加1.3万亿元,是其1.35倍;从占GDP的比重看,2013-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保持在6.7%以上。建筑业以健康平稳的发展,以及对大量关联产业的有效带动,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   (二)吸纳劳动力数量稳定增长,稳就业作用更加突出。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数逐年增长,年均增加230万人,2016年达到5185万人,比2012年增加918万人。2016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6.7%,较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近年来经济下行、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建筑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的效果明显,作用更加突出。   (三)缴纳税金总额大幅增长,有效促进财政增收。2016年,建筑业企业缴纳税金总额达6165亿元,比2012年增长40.5%,年均增速达8.9%,比全国税收收入快2.2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达4.7%,比2012年上升0.3个百分点,成为国家特别是各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稳定而重要的增长点。   五、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八大以来,建筑业紧紧抓住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市政建设新机遇,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十八大以来,建筑业企业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确保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交通路网建设继续提速,信息和能源等设施建设迈上更高台阶,改变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原有面貌,为宽带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新建、改建公路里程达53.2万公里;累计新建高铁投产里程超过1.2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新增光缆长度1562万公里,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到2016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6亿千瓦,是2012年末的1.4倍。   (二)城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着力开展城市地上地下设施、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乡园林绿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成果丰硕,助力城镇化建设,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013-2016年,共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2485万套,改造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58万户,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提升。随着城市居住条件和市政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我国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比2012年末高4.8个百分点。   (三)住宅建设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人居环境实现质的提升。十八大以来,建筑业加强住宅开发,增进人民福祉,全国住宅建设规模跃上历史新台阶,2013-2016年全国累计竣工住宅面积74亿平方米。新建小区园林绿化率更高,配套学校、医院、商场及健身设施,群众生活的方便程度不断提高,小区管理更加有序,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民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   六、海外建筑市场不断拓展   2013年以来,建筑业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成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用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成果,有力传播了中国真心实意促进合作、共谋发展的正能量和积极形象。   (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海外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2014-2016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2016年达到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使得海外业务成为许多建筑业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2016年,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全年完成营业额10589.2亿元,同比增长3.5%,新签合同额16207.9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1.5%,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3.0%。2016年,建筑业企业在境外完成的营业收入达4379亿元,是2012年的1.4倍。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在境外完成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8.8%。   (二)国际产能合作扎实推进,经营模式日益多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也带动了我国建筑业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从单一的劳务输出转向施工总承包、海外并购、海外置业、融投资带动总承包、联合体+股权投资+承包、联合体+股权合作+承包+运营等多元化模式,承揽工程结构呈现多元化、多专业方向发展态势。中国建筑企业加快了海外经营品牌化、建设标准国际化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化进程,通过多方、多层次的合作,提升了海外运营的综合竞争力,有效降低了“走出去”的风险。   (三)海外务实合作结硕果,向世界传播中国发展正能量。一批重大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如江苏正太集团承建的博茨瓦纳大学教学医院工程获得2015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项目(主桥建设工程部分)成为中国企业承建的最大海外桥梁工程等。从中长期看,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肯尼亚蒙内铁路、马来西亚皇京港等建设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激活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潜力,能够对区域经济带来较大的正向效应,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筑业用低调务实的合作态度和海外工程项目的优异口碑,成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亮丽品牌,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正能量。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建筑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从建筑业大国向着建筑业强国迈进。神州大地上,一座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魅力绽放,一个个独特的地标性建筑雄伟矗立,一条条高铁似蛟龙云中穿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宛若璀璨珍珠点缀着祖国山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建筑业以拼搏创新、迎难求进的精神,以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为己任,奋力描绘着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展望未来,建筑业将继续前进,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建筑科技、环保和质量水平,补齐行业发展短板,打造更加亮丽的“中国建造”品牌。 注:[1]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下同。[2]东部是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是指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ENR发布的国际承包商250强按承包商国际营业额排名,同期发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强按照承包商国际和国内的营业额之和进行排名。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 58,"2017-09-12 08:56:19",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关键作用不断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三,2017-07-24,国家统计局,"2017-07-24 15:38","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关键作用不断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紧贴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实际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投资建设成果丰硕,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精准施策激发投资活力,有效投资助力经济发展   (一)重大工程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国务院有关部门持续开展重大工程包推进和调度工作,粮食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13大类重大工程包陆续开工建设;加快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落地;推进并加强项目储备和重大项目库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循环机制基本形成。2016年,全国施工项目建设规模达112万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施工项目个数79万个,是2012年的1.7倍;投产项目个数54万个,是2012年的1.9倍。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支撑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从投资规模和速度看,2013-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累计完成213万亿元,年均增长14.5%;年度投资规模由2012年的37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1万亿元,增长61.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完成209亿元,年均增长14.8%。从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看,2013-2016年,全国资本形成率[2]分别为47.3%、46.8%、44.7%和4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3%、46.9%、41.6%和42.2%,分别拉动当年经济增长4.3、3.4、2.9和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作用效果显著,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好互动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2012-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三)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活力有效激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投资项目审批范围大幅度缩减,投资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投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为市场“腾了位”,为企业“松了绑”,有效激发和带动了社会投资。五年来,在相关政策带动下,民间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小微企业活力迸发。2013-2016年,全国民间投资累计完成132万亿元,年均增长1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平均比重为63.1%,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中小微企业大量产生,小微企业投资快速增长。2016年,小微企业投资同比增长16.3%,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2个百分点,新注册小微企业平均投资规模明显高于存量小微企业。   二、产业投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纵深推进   (一)三次产业投资比重更趋优化。十八大以来,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的着力点,三次产业投资稳步增长,产业结构加速优化,比重日趋合理。2013-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9.1%,增速位居三次产业之首,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2%,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巩固了经济运行的生产基础。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2.1%,2016年所占比重为38.9%,比2012年下降4.4个百分点,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有所回落,但依然发挥了压舱石的重要作用,确保了投资平稳增长。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6.7%,2016年所占比重达58%,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引领作用增强。 2012-2016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   (二)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步伐加快。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业投资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迈进,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坚实支撑。2013-2016年,我国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3万亿元,年均增长12.4%。技改投资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2013-2016年,我国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8.2%,增速比工业投资高5.8个百分点,2016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0.6%,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传统产业,2013-2016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3.4%,增速比工业投资高1个百分点;2016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3.1%,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 2012-2016年工业技改投资发展情况   与上述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相对比的是,十八大以来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增速逐年回落,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14.4%和8.5%,2015年零增长,2016年同比下降0.9%。此外,2013-2016年,钢铁、水泥、铝冶炼、平板玻璃和金属船舶制造业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分别年均下降4.8%、10.8%、5.6%、6.2%和16.4%。   (三)新产业新产品投资高速增长。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开始发力,新动能加速培育。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8.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4.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9.8个百分点。大量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0%,工业机器人增长30.4%,智能电视增长11.1%,太阳能电池、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均呈快速增长。以信息网络等高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增长带来新亮点。   三、区域投资协调发展,新空间拓展成效初显   (一)“四大板块”投资协调发展。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拓展深化,区域协调性逐步增强。2013-2016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8.5%和17.3%,增速比全国高3.7个和2.5个百分点;2016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6.5%和26.1%,比2012年提高3.2个和2个百分点。2013-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投资年均增长15.2%,2016年东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2.2%,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3];东部地区投资增速虽低于中、西部地区,但在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增速均领先于全国。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投资低速增长,经济持续下滑,面对困难,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由广东、浙江、江苏与东北三省分别对口合作,创新投融资体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东北地区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三大战略”投资统筹推进。“一带一路”极大推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有力带动了国内相关地区的投资增长,2016年政策涉及的18个地区中,有11个地区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升级转移有条不紊,2016年天津、河北两省投资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涉及重大工程项目255个,计划总投资4281亿元,至2016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东、中、西区域之间正在形成广阔的合纵连横,2016年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投资合计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全国高4.1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4.3%,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4];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这些地区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经济增长极投资蓬勃发展。加大中心城市群的建设力度,区域经济由传统的省域经济向中心城市群经济转变,2016年,珠三角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1%,中原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7%,关中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3.1%,海峡两岸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0.9%,成渝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1%。在发挥中心城市群对投资引领作用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级新区的建设,2013-2016年,相继设立了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12个国家级新区。中心城市群和国家级新区建设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新动力。   四、投资补短板惠民生效应凸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补短板效应凸显。2013-2016年,全国基础设施[5]累计完成投资38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9个百分点;2016年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9%,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013-2016年,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4.8%,投资收效显著,“四纵四横”高铁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已有30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已达218个。水利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8.1%,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建成使用,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长江、黄河、淮河、太湖等江河治理及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信息传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8%, “宽带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包等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7%,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污染源治理取得成效。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4.6%,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有效性显著提升,市容市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环境获得极大改善。   (二)幸福产业投资方兴未艾。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前行。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行业对资金的吸引力,2013-2016年公园和旅游景区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4%;文化及相关领域服务业、教育产业亮点纷呈,2013-2016年上述两大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5.6%和19.2%;随着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医学研究及保健、养老服务等产业的旺盛需求,2013-2016年健康服务业(含体育、健康及养老)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0.3%。   (三)住房保障工程扎实推进。2013-2016年,全国共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2485万套。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年内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的目标,2015年、2016年已分别开工601万套和606万套。大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使用,对稳定房价、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呈现诸多积极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尽管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保持投资运行的良好态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注:[1]除全社会投资外,文中各投资统计数据口径均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资本形成率又称投资率,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本段中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以31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合计数为100计算。[4]长江经济带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以31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合计数为100计算。[5]文中基础设施投资包含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 59,"2017-09-12 08:56:22",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1日-20日),2017-07-24,国家统计局,"2017-07-24 09: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7月中旬与7月上旬相比,34种产品价格上涨,10种下降,6种持平。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1日—20日)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 吨 3843.8 87.2 2.3 线材(Φ6.5mm,HPB300) 吨 3852.7 112.3 3.0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3679.6 117.8 3.3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3878.4 132.6 3.5 无缝钢管(219*6,20#) 吨 4489.9 21.7 0.5 角钢(5#) 吨 3943.8 56.7 1.5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47215.8 297.1 0.6 铝锭(A00) 吨 14123.8 182.0 1.3 铅锭(1#) 吨 17695.3 -47.2 -0.3 锌锭(0#) 吨 23142.0 -35.5 -0.2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218.8 17.1 8.5 烧碱(液碱,32%) 吨 955.2 -2.7 -0.3 甲醇(优等品) 吨 2260.5 51.6 2.3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103.1 -34.4 -0.6 苯乙烯(一级品) 吨 9832.5 362.5 3.8 聚乙烯(LLDPE,7042) 吨 9259.4 60.0 0.7 聚丙烯(T30S) 吨 8346.3 81.6 1.0 聚氯乙烯(SG5) 吨 6656.7 208.4 3.2 顺丁胶(BR9000) 吨 11581.6 -482.6 -4.0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9137.5 237.5 2.7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3101.0 -0.1 0.0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104.1 17.5 0.6 汽油(95#国Ⅴ) 吨 6430.0 -13.8 -0.2 汽油(92#国Ⅴ) 吨 6001.4 -24.7 -0.4 柴油(0#国Ⅴ) 吨 5220.4 -1.1 0.0 石蜡(58#半) 吨 7321.4 -81.0 -1.1 五、煤炭   无烟煤(2号洗中块) 吨 950.8 1.6 0.2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470.0 5.0 1.1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535.0 5.0 0.9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583.8 3.8 0.7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610.0 1.7 0.3 焦煤(1/3焦煤) 吨 1022.5 22.5 2.3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1637.8 59.4 3.8 六、非金属建材   复合硅酸盐水泥(P.C 32.5R袋装) 吨 316.1 7.3 2.4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35.6 6.0 1.8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529.6 1.7 0.1 七、农产品 稻米(粳稻米) 吨 4368.1 0.6 0.0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401.6 10.8 0.5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1703.3 6.2 0.4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696.4 3.5 0.0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3.9 -0.1 -0.7 大豆(黄豆) 吨 4101.7 13.4 0.3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2868.4 14.2 0.5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6554.2 82.0 1.3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683.0 -18.7 -1.1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 吨 2305.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20423.4 923.4 4.7 九、林产品 人造板(1220*2440*15mm) 张 49.7 0.0 0.0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4986.3 4.0 0.1 瓦楞纸(高强) 吨 3934.0 10.0 0.3 注:上期为2017年7月1日—10日。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17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QQ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平均价格计算方法   同一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根据各个监测价格平均计算。规格品的各旬价格根据旬初第一个工作日和旬末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均价平均计算。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7.涨跌个数的统计   文中产品价格涨跌个数按照产品价格的涨跌幅(%)进行统计。 附表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 监测产品 规格型号 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 Φ16-25mm,HRB400 屈服强度≥400MPa 2 线材 Φ6.5mm,HPB300 屈服强度≥300MPa 3 普通中板 20mm,Q235 屈服强度≥225MPa 4 热轧普通薄板 3mm,Q235 屈服强度≥235MPa 5 无缝钢管 219*6,20# 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 角钢 5# 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 电解铜 1# 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 铝锭 A00 铝质量分数≥99.7% 9 铅锭 1# 铅质量分数≥99.994% 10 锌锭 0# 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 98% H2SO4质量分数≥98% 12 烧碱(液碱) 32% 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 甲醇 优等品 水质量含量≤0.10% 14 纯苯(石油苯) 工业级 苯纯度≥99.8% 15 苯乙烯 一级品 纯度≥99.5% 16 聚乙烯(LLDPE) 7042 熔指:2.0±0.5g/10min 17 聚丙烯 T30S 熔指:3.0±0.9g/10min 18 聚氯乙烯 SG5 K值:66-68 19 顺丁胶 BR9000 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 涤纶长丝 FDY150D/96F 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 液化天然气 LNG 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 液化石油气 LPG 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 汽油 95#国Ⅴ 国Ⅴ标准 24 汽油 92#国Ⅴ 国Ⅴ标准 25 柴油 0#国Ⅴ 国Ⅴ标准 26 石蜡 58#半 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 无烟煤 2号洗中块 挥发份为3.5—6.5%之间的无烟块煤 28 普通混煤 4500大卡 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 山西大混 5000大卡 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 山西优混 5500大卡 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 大同混煤 5800大卡 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 焦煤(1/3焦煤) 1/3焦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28—37% 33 焦炭 二级冶金焦 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 复合硅酸盐水泥 P.C 32.5R袋装 抗压强度32.5MPa 35 普通硅酸盐水泥 P.O 42.5散装 抗压强度42.5MPa 36 浮法平板玻璃 4.8-5mm 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 37 稻米 粳稻米一级 杂质≤0.25%,水分≤15.5% 38 小麦 国标三等 杂质≤1.0%,水分≤12.5% 39 玉米 黄玉米二等 杂质≤1.0%,水分≤14.0% 40 棉花(皮棉) 白棉三级 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 生猪 外三元 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 大豆 黄豆 杂质≤1.0%,水分≤13.0% 43 豆粕 粗蛋白含量≥43% 粗蛋白≥43%,水分≤13.0% 44 花生 油料花生米 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 尿素 小颗料 总氮≥46%,水分≤1.0% 46 复合肥 硫酸钾复合肥 氮磷钾含量45% 47 农药(草甘膦) 95%原药 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 人造板 1220*2440*15mm 厚度为15mm,吸水膨胀率≤10% 49 纸浆 漂白化学浆 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 瓦楞纸 高强 80-160g/m2" 60,"2017-09-12 08:56:28",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1-20日),2017-07-24,国家统计局,"2017-07-24 09:30","商品名称 规格等级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涨跌(元) 涨跌幅 (%) 大 米 粳米 千克 6.37 -0.01 -0.2 面 粉 富强粉 千克 6.31 0.03 0.5 面 粉 标准粉 千克 5.22 0.01 0.2 豆制品 豆腐 千克 4.82 -0.01 -0.2 花生油 压榨一级 升 28.00 -0.04 -0.1 大豆油 5L桶装 升 9.83 0.01 0.1 菜籽油 一级散装 升 13.96 0.03 0.2 猪 肉 猪肉后臀尖(后腿肉) 千克 26.10 -0.04 -0.2 猪 肉 五花肉 千克 27.73 -0.01 0.0 牛 肉 腿肉 千克 66.97 0.07 0.1 羊 肉 腿肉 千克 58.56 0.05 0.1 鸡 白条鸡 千克 21.38 0.05 0.2 鸡 鸡胸肉 千克 19.73 0.06 0.3 鸭 白条鸭 千克 17.48 0.09 0.5 鸡 蛋 散装鲜鸡蛋 千克 8.16 -0.11 -1.3 活鲤鱼 千克 15.95 0.01 0.1 活草鱼 千克 18.91 -0.05 -0.3 带 鱼 千克 39.26 0.04 0.1 大白菜 千克 3.38 0.07 2.1 油 菜 千克 6.03 0.43 7.7 芹 菜 千克 6.78 0.23 3.5 黄 瓜 千克 5.03 0.48 10.6 西红柿 千克 5.92 0.02 0.3 豆 角 千克 8.19 0.16 2.0 土 豆 千克 3.75 -0.04 -1.1 苹 果 富士苹果 千克 12.27 -0.06 -0.5 香 蕉 国产 千克 6.48 -0.14 -2.1 注:上期为2017年7月1-10日。"